1️⃣ 工具箱 (Toolbox)
這是 GIMP 操作的核心,預設位於左側,包含:

    選取工具:矩形選取、橢圓選取、自由選取、魔術棒等。
    繪圖工具:筆刷、鉛筆、橡皮擦、油漆桶、漸層等。
    變形工具:移動、縮放、旋轉、剪切、透視等。
    其他工具:裁剪、文字、吸管、放大鏡、測量等。

👉 小提示:工具箱下方是工具選項,可設定目前選取的工具細節,例如筆刷大小、硬度等。


2️⃣ 影像視窗 (Image Window)
每張開啟的圖片都有自己的工作視窗,重點包括:

    功能表列(檔案、編輯、選取、檢視、影像、圖層…)
    尺規 & 輔助線協助對齊。
    畫布區:編輯圖像的主要區域。
    狀態列:顯示縮放比、滑鼠座標及即時提示。


3️⃣ 圖層 / 色版 / 路徑 側邊欄
預設在右側,是多分頁的面板:

    圖層 (Layers):管理影像圖層(顯示/隱藏、透明度、混合模式),是非破壞性編輯的關鍵。
    色版 (Channels):檢視 RGB 色版及透明通道 (Alpha)。
    路徑 (Paths):用來處理向量路徑,適合精準選取或描邊。
👉 比喻:圖層就像是一張張透明膠片,可以單獨修改,不影響其他層。


4️⃣ 筆刷 / 圖樣 / 漸層 側邊欄
通常與圖層面板一起出現:

    筆刷:定義繪圖筆觸的形狀。
    圖樣:填滿區域的材質/紋理。
    漸層:平滑的顏色過渡效果。

👉 這對教學「自訂效果」非常實用。


5️⃣ 歷史紀錄 (Undo History)
幫助學生追蹤每個步驟,隨時回復上一個動作,對新手極為重要。
6️⃣ 單一視窗模式 vs 多視窗模式

GIMP 早期是多視窗模式(每個視窗是獨立的),後來在 視窗 > 單一視窗模式 可切換為單一視窗模式,讓整個操作介面整齊一致。
👉 教學建議:使用單一視窗模式,降低學生困惑。
🛠️ 其他常見視窗

    顏色選擇器(雙擊工具箱中的顏色框)
    文字編輯器(編輯文字圖層內容時)
    濾鏡與外掛(從功能表開啟,通常是彈出式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