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破解密碼的專家運用人工智慧解密心臟的秘密節律。 憑藉破解古代密碼的專業知識,羅蘭·德科特開發了一款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持續偵測脈搏中隱藏的疾病跡象。 羅蘭·德科特在比利時的一家養老院長大,在那裡,他學會透過觀察院民走路或說話方式的細微變化,察覺認知能力衰退的早期徵兆。當他11歲時,經營養老院的父親開始半夜醒來,感到胸痛並伴隨著強烈的不祥預感。 父親看過兩位醫生,他們僅透過聽診器簡短地聽診後就診斷他為焦慮症。但症狀持續存在,直到後來他到私人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後,第三位醫生才發現問題的根源—他心臟左右心室之間有一個細小的破洞。如未及時發現,將危及生命—當時他才39歲。 父親的危機解除後,年輕的德科特得以專注學業,17歲時進入劍橋大學就讀,是史上最年輕的比利時學生入學該名校(導致一些行政上的困擾:他的導師必須成為他的法定監護人,校內的酒吧甚至還特別設計了付款系統,以防止他購買酒精飲料)。 接下來七年,他專攻古代密碼破解,原本能在學術界輕鬆就業(或成為像印第安納瓊斯一樣的考古探險家)。但他從未忘記父親的經歷,並認為若醫生能夠花更長時間聆聽患者的心跳,便能更早診斷出問題。因此2019年,雖然沒有醫學背景,但帶著牛津劍橋教育所給予的自信,27歲的德科特成立了一家公司,將注意力轉向另一種古老密碼的破解:心臟的秘密節律。 醫療領域正迎來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唯一限制是缺乏數據。同時,時間有限的醫生只能零星地收集病患資訊。智慧型手錶雖能測量脈搏,但在特定疾病診斷上效果不佳(部分原因是手腕距離重要器官太遠)。 德科特想要開發一種能夠持續且精確監測人體的技術,讓像他父親這樣的病患能更快獲得治療。他最初嘗試將感測器嵌入衣物,隨後設計出一套精密的外骨骼,內建各種感測器用於監測多種病症。儘管引起軍方的興趣,但對於像他父親這樣的病患並沒有太大的實質幫助。 然而,德科特發現,噪音或許也是解決方案。在疫情期間,他結識了博士生Erika Bondareva,她透過分析咳嗽聲音來診斷Covid,並成功地應用於其他疾病上。最終德科特意識到他所需的唯一硬體,就是麥克風。 如今,他的公司「德科特未來工業」(Decorte Future Industries)站在以聲音驅動的醫療革命前沿。其尖端演算法能過濾背景噪音,專注於解讀身體微弱的訊號。市場上已有宣稱可透過語言模式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智慧聽診器及應用程式,但德科特更進一步:他認為其技術未來能診斷心臟疾病、胃癌、血糖水平,以及與語言、步態相關的疾病。他設想的是單一解決方案:智慧型手機上的麥克風持續監測,並每隔幾週提醒用戶將手機靠近身體不同部位,獲取更精確的讀數。 德科特已經募集了數百萬資金,在劍橋組建了小型團隊,並在印度進行臨床測試。他的技術僅憑麥克風即可達到與心電圖(ECG)99.6%的精準度,且患者能在家自行完成測量。這段旅程充滿挑戰,但他表示,這完全就是模式識別,結合了他過去古代密碼破解的經驗以及現代網路與人工智慧的新技能。